古话常说“一年之计在于春,一日之计在于晨”,这里暗示了“春”是一年的开始,到了春天,万物复苏、万象更新,所以都以为立春才是二十四节气之首。但“春”真的是一年的开始吗?
新近有学者对二十四节气排序方法提出疑问,表示以春季立春为首、以大寒为尾的排序方法错误,应当以冬季的冬至为首,以大雪为尾。
在我国古代,一直将冬至视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,也由此得来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说法,古籍记载:“十一月冬至。京师最重此节,虽至贫者,一年之间,积累假借,至此日更易新衣,备办饮食,享祀先祖。官放关扑,庆祝往来,一如年节。”
此情此景,感觉是不是就像我们现在过春节?
在司马迁的《史记·律书》中就写道“气始于冬至,周而复始。”
北宋著名的理学家邵雍写过这样一首诗《冬至吟》:
冬至子之半,天心无改移。
一阳初动处,万物未生时。
玄酒味方淡,大音声正希。
此言如不信,更请问庖牺。
又有诗云:
何者谓之机,天根理极微。
今年初尽处,明日起头时。
此际易得意,其间难下辞。
人能知此意,何事不能知。
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记载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日是冬至。
你看,他将冬至描写成:“一阳初动处,万物未生时。”同时又再次强调,冬至是:“今年初尽处,明日起头时。”
为何古人会如此看重冬至?并不是因为冬至必须吃饺子,而是因为,在中国的24节气中,最早制订的节气就是冬至。
对四季节气的划分方法历史上多采用的有两种:第一种是天文划分法,即以白昼最长、太阳最高为夏季,以白昼最短、太阳最低为冬季,冬夏两季的过渡季为春秋季。第二种为古代划分法,就是以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,即自古至今通用的四季分类法,以立春为春季开始,至谷雨结束;以立夏为夏季开始,至大暑结束;以立秋为秋季开始,至霜降结束;以立冬为冬季开始,至大寒结束。
汉代以后,冬至逐渐成为官方一个重大的节日。在这一天,全国放假,民间素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说法。《后汉书》载:“冬至前后,君子安身静体,百官绝事,不听政,择吉辰而后省事。”从这个记载来看,当时似乎也是七天长假,政府闭门休息,民众寻亲访友、旅游出行。
唐朝之后,冬至又成为祭天祀祖的日子。到了这一天,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,宫内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,官员之间互相祝贺,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,如同今天的拜年。
其实,冬至的重要性,不仅因为官方重视,从易经上看,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,有“冬至一阳生”之称。因为阴阳平衡,阴消阳长,阳消阴长,冬至也被认为是阳气开始增长,生物萌动的时间。作为阳气增长的分界点的节气,冬至被视为二十四节气之首,是有根据的。同时在《礼记·月令》也有记载“日短至,阴阳争,诸生荡。”
冬至是冬季的开始,一九就是从冬至这一天算起。
冬至也是一年的开始,因为这一天的日照时间最短,是一年中最黑暗的一天。
过了这一天,白天就会一天比一天长,万物才算真正开始复苏!